本文目录一览:
长得像蚂蚁的尾部大的黑红虫子是什么
学名“影子虫””。
隐翅虫(rove beetle)又被称为“影子虫”、“青腰虫”,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,属昆虫纲,鞘翅目,隐翅虫科。
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,已知全世界有 58500 多种,世界各地均有分布。隐翅虫的生境复杂,在农田、林间、雨林、山地、河畔及海边均有分布,在某些哺乳动物的体表也有发现。隐翅虫为杂食性昆虫,大部分以肉食为主,靠捕食农林害虫为生;
一部分为腐食性、粪食性的昆虫,可以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循环;另外一些以菌菇、植物的果实以及花粉等为食物。少数的种类可引起皮肤炎症,隐翅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,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扩展资料
①毒隐翅虫,如图,身长0.6~0.8cm,类似飞蚂蚁。有趋光性,白天栖息在杂草石下,夜间出来活动,夏秋两季最常见,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。体内没有毒腺,不会蜇人,但是体内有毒液(强酸性毒汁,PH值1到2),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。
②隐翅虫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肤炎症,痊愈后伤口颜色与周围皮肤会有差异。
人体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(如隐翅虫从皮肤上爬过),皮肤会出现点状、片状或条索状红斑,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。若受伤面积不大,会有轻微痒痛感;若受伤面积较大(如多处皮肤被隐翅虫爬过),则会有强烈痒、痛感觉,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,发烧等。
看看这是什么虫子
瓢虫身上有多少黑点?总共是10个的话就是十星瓢虫,不是10个点的话可能是异色瓢虫。
【以下是主要瓢虫种类的介绍:】
肉食
七星瓢虫(ナナホシテントウ)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
广泛分布于非洲、欧洲、亚洲的代表性瓢虫。体长约8mm,翅膀为红色,正如中文名称所提示,其有7个黑色图纹。在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图样的差异存在。以蚜虫与叶螨维生,当食物不足时幼虫间会有同类互食的情形发生。
异色瓢虫(ナミテントウ)Harmonia axyridis
广泛分布于亚洲等地,和七星瓢虫并列为代表性物种。体长约7mm。与七星瓢虫不同的是体色变化性大,有黑底2个红斑、黑底4个红斑、红与黄色多图样等。捕食蚜虫。
六条瓢虫(ダンダラテントウ)Menochilus sexmaculatus
体长约5mm,比异色瓢虫略小。翅膀为黑底色4个红斑,有和异色瓢虫图样相近的种类在而不易分辨。以蚜虫维生。
大龟纹瓢虫(カメノコテントウ)Aiolocaria hexaspilota
又称为六斑异瓢虫,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。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图样,由于和龟壳形象相似而得其名。捕食胡桃金花虫的幼虫。
龟纹瓢虫(ヒメカメノコテントウ)Propylaea japonica
和大龟纹瓢虫图样相似,但体长只有约4mm。食物来源为蚜虫。
大突肩瓢虫(オオテントウ)Synonycha grandis
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,数量稀少。捕食介壳虫。
澳大利亚瓢虫(ベダリアテントウ)Rodolia cardinalis
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。翅膀为红色,有黑色图样。以捕食吹绵介壳虫(Icerya purchasi)维生。原产地为澳大利亚,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。
黑缘红瓢虫(アカホシテントウ)Chilocorus rubidus
以捕食介壳虫维生。多依附于梅树上。学名里的“rubidus”(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)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。
菌食
柯氏素菌瓢虫(キイロテントウ)Illeis koebelei
亦称为黄瓢虫。体长约5mm。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色斑点,整个翅膀皆为黄色。以白粉病菌等维生。
十二斑褐菌瓢虫(シロホシテントウ)Vibidia duodecimguttata
亦称为白瓢虫。体长约4mm。体色为黄褐色,有淡白的斑点。以白粉病菌等维生。
草食
瓢虫科之中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。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,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。
茄二十八星瓢虫(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)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
马铃薯瓢虫(オオ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)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
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,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色斑点。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,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。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。在食植瓢虫亚科中马铃薯瓢虫所分布的区域纬度最高,最北达到滨海边疆区。茄二十八星瓢虫则是自北海道以南,遍布到东南亚一带。
波氏裂臀瓢虫(ジュウニマダラテントウ)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
见于日本冲绳诸岛、台湾兰屿等地。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。
锯叶裂臀瓢虫(ミナミマダラテントウ)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
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、台湾兰屿。
九星瓢虫 Coelophora inaequalis
鞘翅目 ,瓢虫科
体长4.5~5mm。头部背侧淡黄褐色;前胸背板底色淡褐色,具有一对大型黑斑,黑斑大小个体差异大小;翅鞘底色为橙黄色至橙红色,左右各有四枚黑色圆斑,近接合处末端另有一枚横跨两翅的黑色圆斑。
成虫出现于春至秋季,在台湾仅分布于兰屿。
最近老被虫子咬是一种小飞虫。黑色,飞的比较快,比蚊子小,咬人奇痒红斑很消除,这是什么虫子,要怎么消灭
蠓属双翅目蠓科(Ceratopogouidae),为一类体长1~3mm的小型昆虫,成虫黑色或深褐色,俗称“小咬”或“墨蚊”。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,我国报告近320种,主要者为台湾铗蠓(Foreipomyia(L)taiwana)和同体库蠓(Culicoides homotomus)。
形态
成虫头部近球形。复眼发达,呈肾形。雄蠓两眼相邻接,雌蠓两眼距离较远。触角丝状,分15节。在触角基部之后有单眼1对。口器为刺吸式。中胸发达,前、后胸较小,胸部背面呈圆形隆起。翅短宽,翅上常有斑和微毛,其大小、颜色、位置等为分类依据。足细长。腹部10节,雌蠓有尾须1对;雄蠓的第9、10腹节转化为外生殖器(图20-20)。
图20-20 蠓生活史
生活史与生态
蠓是全变态昆虫,生活史包括卵、幼虫、蛹和成虫4个阶段(图20-20)。
卵:长纺锤形,长约0.5mm,表面有纵列突起的小结节。卵产出时为灰白色,渐变深色。在适宜的温度下,约经5天孵化。
幼虫:细长,呈蠕虫状。分为4龄,一蛉幼虫长近1mm,四龄幼虫约5~6mm。头部深褐色,胸、腹部淡黄色。各体节有短毛,最后一节的毛较长。幼虫生活于水中泥土表,以菌、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为食。在27±1℃时,22~38天化蛹。
蛹:分头胸部和腹部,体长2~5mm。早期淡黄色,羽化前呈深褐或黑色。头胸部前端有眼1对,背面有呼吸管1对。腹部具刺和结节,最后一节有两个尖突。蛹不活动,可见于水中或稍有积水的淤泥中,约5~7天羽化。
雄蠓吸食植物汁液,仅雌蠓吸血。雌蠓吸血范围较广,在不同的种类有一定的倾向性,有的种类嗜吸人血,有的种类嗜吸禽类或畜类血。绝大多数种类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、黎明或黄昏进行。成虫多栖息于树丛、竹林、杂草、洞穴等避风、避光处。当温度、光照适合且无风时,成虫即成群飞出。蠓的飞行能力不强,一般不超过0.5km,其活动范围限于栖息地周围300m内。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。交配后吸血,约3~4天后卵巢发育成熟产卵。通常雌蠓一生产卵2~3次,一次产卵量约50~150粒。
蠓生活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。在夏季约需一个月,通常一年可繁殖2~4代,视种类与地区不同而异。雄蠓交配后1~2天便死亡,雌蠓的寿命约一个月。一般以幼虫或卵越冬。
与疾病的关系
蠓叮吸人血,被叮咬处常出现局部反应和奇痒,甚至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,更重要的是蠓可传播多种疾病。目前已知蠓可作为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和可携带20余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。在我国,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了解得尚不够清楚。在福建和广东,曾于自然界捕获的台湾拉蠓体内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,但该蠓是否可作传播媒介,尚有待证实。
防制
蠓的种类多,数量大,孳生范围广泛,防制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。
1.在有吸血蠓类地带野外作业的人员,应做好个人防护。可涂擦驱避剂,或可燃点艾草、树枝,以烟驱蠓。
2.在人口聚居区,应搞好环境卫生,填平洼地,消灭孳生场所;对成蠓出入的人房、畜舍和幼虫孳生地的沟、塘、水坑等环境用二二三、马拉硫磷或溴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。
3.出现局部肿、痒时,可用10%碱水或氨水或用清凉油擦拭。
请问这是什么虫子?(如图)
隐翅虫
(rove beetle)又被称为“影子虫”、“青腰虫”,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,属昆虫纲,鞘翅目,隐翅虫科。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,已知全世界有 58500 多种,世界各地均有分布。隐翅虫的生境复杂,在农田、林间、雨林、山地、河畔及海边均有分布,在某些哺乳动物的体表也有发现。隐翅虫为杂食性昆虫,大部分以肉食为主,靠捕食农林害虫为生;一部分为腐食性、粪食性的昆虫,可以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循环;另外一些以菌菇、植物的果实以及花粉等为食物。少数的种类可引起皮肤炎症,隐翅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,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